前注终终于串完亲戚了,可以保质保量的更新以及补更了。
真正意义上的无限繁殖的机器,白夜明想到的自然是冯诺依曼机器人。
冯诺依曼机器人概念的兴起并不是起源于冯诺依曼自己,而是在有一天有一伙科学家在想要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时提出的一个想法
我们为什么不去制造出一种可以自己制造自己的机器人?
这样只用把这种机器人丢到沙漠之中,他们就能在一边复制自己的同时,一遍去不断改造沙漠。
在产生这样的念头之后,很快他们就意识到这么做的理论基础冯诺依曼早在发明计算机通用结构的那个年代就已经为他们提出来了。
在20世纪40年代晚期,冯诺依曼已经初步解决了这一问题。当时他在加利福尼亚州帕赛迪纳的海克森研讨班上做了一系列演讲。
演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机器要怎样才可以自我复制?”
冯诺依曼认为,任何能够自我繁殖的系统,都应该同时具有两个基本功能。
第一,它必须能够构建某一个组成元素和结构与自己一致的下一代;
第二,它需要能够把对自身的描述传递给下一代。
他把这两个部分分别叫做“通用构造器”和“描述器”,而描述器又包括了一个“通用机器”和保存在通用机器能够读取的介质上的描述信息。
这样,只要有合适的原料,通用构造器就可以根据描述器的指示,生产出下一台机器,并且把描述的信息也传递给这台新机器。随后,新机器启动,再进入下一个循环。
当时这样的想法被提出来之后,大家并没有对这种说法有着太多深刻的理解,直到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完全具备冯·诺依曼所提出的两个要求。
人类,或者大自然之中任何生物,进行繁衍的逻辑都符合冯诺依曼机器人的描述。
这个概念被发扬光大,成功出圈是源自于紧接着出现的种种科幻小说。
这些带有冯诺依曼机器人元素的小说,普遍对这样的概念秉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种非常乐观认为,冯诺依曼机器人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可以就像概念被刚刚提出来是那样,用来帮助人来处理一些棘手问题。
比如治理二氧化碳的问题,比如开采矿业的问题,或者进行宇宙深空探索,改造其他星球的环境等等。
但是随着冷战的进行,冷战思维成为了人们心中挥之不去一个梦魇。这样的想法后来也不可避免的开始向着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用于战争等等反战的角度去逐渐演化。
冯诺伊曼机器人逐渐成为了一种“不会受到人类控制,随时有着脱轨的危险”的一种恐怖工具符号,
这种想法开始不单单在小说当中,也在影视作品及游戏里面深刻表达过。
比如在白夜明就记得自己,在初中时候阅览过的《科幻世界》杂志当中就连载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个实验室制造出来了某种微型冯诺依曼机器人,它们可以复制自己,同时它们的作用是作为水化氢反应的催化剂。
也就是机器人的存在可以使得在光照条件下,水分子能够自发地转化为氢气和氧气。
但是这样的机器人再一次以外中被泄露到了实验室之外,就导致它们在整个地球的环境中迅速的繁衍。
将地球的所有水分都转化为氢气和氧气,这不单单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在深刻地威胁着人类本身。
因为人类身体中的组织本来就有80的成分是水分。
这样的情形在白夜明阅读之前就早已成为了一种经久不衰的科幻文学意向。
成为了甚至出现了了一个专有名词“灰雾”(g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