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行上买回来几个锅仔,准备和老大和老大研究用锅仔上的菜品。那时候锅仔菜品很单一,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同时上锅仔菜的饭店也不多,许多厨师也不怎么研究。我和老大研究了四道锅仔菜“锦江豆花”“西红柿牛腩豆腐”“蒜仔红汤羊肉”“铜锅酸菜”。这四道菜推出去之后,卖的比较好,客人都很喜欢。卖的最好的是“蒜仔红汤羊肉”和“铜锅酸菜”,每天都会买卖出二十来份。“锦江豆花”和“西红柿牛腩豆腐”卖的差些,也就十份左右。
虽然那时候还不是厨师,但是厨房里大部分事情都是我在打理,老大也不喜欢管事,每天炒完菜就回屋休息,来菜了再出来炒,发生什么事就一句话老三,你去整一下,看看啥事。然后我就去处理。
我负责每天的采购,在行上见到了许多以前不认识的原材料,还有很多高档的原料,比如干海参、鲍鱼、鱼翅、鱼肚、熊掌、驼蹄、花椒、等等,虽然不会做,也不知道怎么做,但见识见识还是好的。没事就问买这些原料的老板,怎么区分质量,是什么品种,如何进行初级处理,间接地也学到不少东西。
在海鲜档口,见到了活海参、皇帝蟹、太子蟹、澳洲龙虾、多宝鱼、老鼠斑等高档的海鲜,那时候玫瑰饭店不卖这些高档的海鲜,就卖鲤鱼、草鱼、鲫鱼,还有一些冰鲜的海鲜,比如刀鱼、切蟹、鱿鱼、黄花鱼,这些都是老百姓常吃的,在饭店卖的比较好。当时就想,要是能到一家高档酒店去学学那些高档原料做的菜多好,那可都是大菜。
老大说厨师会炒菜就行,厨师学的不是啥大菜,学的是技法。什么是技法知道吗?就是煎炒烹炸,烧熘扒焖,这些学会了,啥菜都能做。大菜是啥,就是原料不一样,贵点而已,炒切蟹和炒皇帝蟹一个样,都是一个炒法,只不过切蟹二十一盒,皇帝蟹四百一只,价钱不一样而已。大菜贵,不是贵在档次上,是贵在原料上。
想想老大说的很有道理,也就把放飞的心收回来,好好的研究菜的做法。
那时候喜欢研究菜。只要这个菜卖得好,就去研究怎么样把这道菜做得更好,更标准,卖得更好。后期我把这个叫做“菜品升级”。比如“蒜仔红汤羊肉”和“铜锅酸菜”这两道菜,卖的很好,客人也很喜欢,我就不断地把这两道菜进行升级。
铜锅酸菜开始的时候用的不是铜锅,是锅仔,锅仔比较小,客人总是需要加汤,每次加汤都会冲淡原来酸菜的味道,为了解决总是加汤的问题,我买回来一个铜锅,铜锅比锅仔大,盛的汤多,解决了总是不断加汤这个问题。同时发现,用铜锅炖酸菜,味道和锅仔不一样,比锅仔好吃,并且炖一会儿之后,酸菜和铜锅起反应,会变绿,吃出了过去老东北人涮锅子的气氛和味道,客人很喜欢。
加汤的问题解决之后,开始解决酸菜问题。那时候行上卖的酸菜都是用“酸菜鲜”快速腌制的,味道不好,还不禁炖,于是到市场上寻找自己家用大缸腌的酸菜,最后在早上找到一个住在郊区的老汉卖的酸菜,是纯用大缸腌的,买了两棵拿回来一炖,是家里酸菜的味道,好吃禁炖,时间越长越好吃。
酸菜的问题解决,开始解决铜锅里面五花肉和大骨头,以及血肠和粉条的问题。五花肉选取猪的下五花,大骨头是肉棒骨,血肠是新民血肠,粉条是黑龙江的地瓜粉,一样一样的解决了,然后就是做法,这个由老大负责。
先把大骨头去净血水,直接吊老汤,酸菜用大油煸炒出香味,然后用大骨头汤小火慢炖,炖酸菜的时候把五花肉和酸菜一起炖,这样炖出来的酸菜好吃,五花肉还不油腻。上菜的时候把炖好的酸菜盛到铜锅里,放上一块煮好的大骨头,然后再切十二片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加上泡发好的粉条,加好热调好口,带着一盘新民血肠一起上去,随着还要配一小碗蒜酱和一小碗韭菜花,东北人吃炖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