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泉,我听你这话里的意思,你是非常喜欢《皇极经世》这部书的。
但你似乎又有着一种为其鸣不平的情绪,对其不受之与众的情况,是颇有些不忿之意了?”
雍铭察觉到了谢流云情绪上的变化,就直接的问道。
谢流云点点头,没有否认雍铭的这个说法。
随后,两个人就此进行了一下讨论,谢流云也就明白了为何从史学角度来讲,明明是《皇极经世》的成就大于《资治通鉴》,却为何不如《资治通鉴》享有为人所广知的盛名了。
这属于严谨的史学研究方面的著作,若不是占据了某个体裁的首部位置,是很难被后人所记住的。
而《资治通鉴》就是由于其是通史编年体的首部史学著作,自然在史学著作中是占据了重要位置的。
《春秋》是首创编年体这个史学体例的著作,《左传》则完善了编年体体例,《汉纪》首创断代编年体,《史记》则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如此种种情况,皆是证明了此理,在雍铭这样的解说之下,谢流云对于《皇极经世》这部史书不为人所知的情况,也就能想得通,心里做到释然了。
最后,在交流完这个话题之后,雍铭就说了一句让谢流云听起来是有些调侃的话。
“今日我们要开展的行动,若要使其有个仪式感的话,还需要给它来命个名才是。
我想了想要起个什么样的名字才好呢?
刚才的这番交流给了我灵感,不如就将这个行动命名为‘一去二三里’吧。”
说完,雍铭就笑吟吟的看着谢流云,看他会是怎样的一个反应。
谢流云起初真的是以为雍铭所说的是玩笑话,但看着雍铭的眼神,谢流云又感觉到雍铭不像是在跟自己开玩笑。
他知道这句诗是出自宋代邵雍所作的《山村咏怀》一诗,全诗内容为“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整首诗作,巧妙的将一到十的数字融入了每句诗中,将一幅山水乡村的画面描写的俏皮生动,让人丝毫不觉得呆板牵强。
“铭公,我不知行动任务的具体内容,不知这个名字是否能体现此次行动任务的主旨,其实是不好做评论的。
但如果单纯的来看您说的这个行动名称的话,我觉得是颇有新意的,而且暗合了这次的行动是只有您和我及寒烟参与的情况。
我们要开展的行动细节居然跟邵康节的诗作是完全吻合的,不知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早有的定数呢?
所以,对您将今日的行动做如此的命名,我是没有什么意见的。”
谢流云向雍铭表示了自己的赞同意见,但也说明了自己只是根据这个名字跟行动的一个细节是吻合的情况,来做的判定。
但他的这个判定是不牵涉别的方面的,其中的原因谢流云也明确说了,就是因为他不知道行动任务的具体情况。
“如果你对我的行动命名是无异议的,那今日的这个行动就正式命名为‘一去二三里’了。”
雍铭知道了谢流云的态度之后,就直接将此次他要带着谢流云和黄寒涵两人,去完成的行动任务的名称,拍板予以了确认。
谢流云站起来,走到教室的门口,朝灶间的方向看了看,只看见尚白风和黄寒涵两人的身影在灶间里晃动着,猜想八成是在开始盛装菜品了。
于是,他转身对雍铭说道“铭公,我过去帮他们一下,应该是在盛菜了。”
“好!我也过去,人多力量大。多个人来端菜,也是少跑趟数的。”
雍铭说着话,就站起身来,同谢流云一起出门,走向了灶间。
……
这顿晚饭吃的很是舒畅,黄寒涵的厨艺得到了雍铭和谢流云的一致夸奖。
尤其是每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