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众人再次论学问(二)(2 / 2)

“好,苏兄,我这里也准备了一个问题。”

“好,宋兄请讲。”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心,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苏兄,这句话我太理解,还请苏兄给我解惑。”

“好,那我就试一试。”

“首先,这句话是出自《礼记·中庸》。”

“其次,在宋兄说这句话的过程中,我发现宋兄将‘发而皆中节’这句的中读的平声,我觉得,这里的中应当为仄声。”

“咦?经苏兄这么一说,还真有道理。”端木云说。

“嗯,确实,这么说来确实容易理解些了。”

“然后,这句话的意思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这里讲修道之谓教,行道、见道的功夫了,做功夫方面,明确告诉我们方法了。”

“他教我们从心理上起,做功夫起修。儒家的修心养性,怎么样修心呢?”

“他说,我们的心理,有喜、怒、哀、乐这四种,他把情绪的变化分这四种,喜、怒、哀、乐之未发,没有中,今天也没有人骂你,所以不怒。”

“今天也没有赚上万两银子给你,所以你也没有喜;今天没有伤心的事,所以没有悲哀;今天也没有成为进士了那么高兴,平平淡淡,此心不动。”

“一点都没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没有发动的时候,这种情况这种境界叫做中,中性,道的中性,不动。”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是体,修道,天命之谓性。那么发而皆中节就是率性之谓道。那么怎么样去修它呢?所谓中,就是这个体;和,就是这个用。”

“中跟和,一个体,一个用。体用要不分,要合起来,体用不分。”

“万物育焉,一切万物一切众生生命的根源,就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在儒家叫“中”、“庸”,他的境界修养到最高的,致中和。”

……

苏离说完后,众人都没有开口,他们都在低头沉吟。

苏离看到这样,就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润润嗓子,毕竟刚才说了这么多,口正好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