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上翻了一倍都不止,但生产成本不会因此翻一倍,如果按照嘉谷的规模化经营模式,齐政还不能保证价格比进口大豆低的话,他还谈个屁的“振兴国产大豆”?
说到底,农业部对“嘉豆13号”的产量还是下意识地打了个折扣,他们大概也不觉得超过400公斤亩的产量是常态。
齐政懒得强调这一点,反正,事实胜于雄辩。
密切关注齐政的人们也发现,他是真的没有指望国家的高额补贴。
那位站出来发难的副司长滞了一下,马上道“空口无凭的,嘉谷怎么保证?”
“就凭嘉谷拥有超过一万人的农艺师,其中有不少于2000名的大豆种植农艺师。”齐政昂首挺胸,睥睨四方道。
有些人被惊住了,有些人则不理解这个数字,顿时窃窃私语起来。
在场的,无论是发改委成员,还是农业部成员,都能够看到嘉谷的营业数据。但是,仅凭营业数据,还不足以看清楚嘉谷的力量。
齐政需要让更多的人明白嘉谷的实力。
农艺师是农业系统职称的一个级别,其职称从低到高分技术员、助理农艺师、农艺师、高级农艺师(副教授)、研究员(教授),类似于中级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我国迄今为止注册农艺师大140万左右,全国农民按照6亿来算的话,平均420多个农民才享受到1个农艺师的技术指导,即使加上非注册的农技师,农技服务缺口仍然相当大。
嘉谷体系中,平均每38个农民即有1位农艺师进行技术指导;嘉谷一万多名的农艺师,是拿到证书的人数,而且还在以每年1000到2000人的规模在增长。
这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堆砌,它的背后,含有大量的汗水,代表着一束束的企业的肌肉纤维。
嘉谷持续投入了十年,才形成了比较有规模和严谨的农技培训体系,在实践中将一代又一代的农艺师培养成才,他们同时也成为了嘉谷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中坚力量。
就拿大豆种植农艺师来说,他们在种子精选、根瘤菌拌种、播量与密度、科学配方、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上,说“无所不精”夸张了点,但得心应手基本没问题。
齐政和嘉谷管理层始终谨慎地控制着嘉谷集团的员工规模,但在嘉谷实验室以及农艺师队伍的积累上从不吝啬。同时,嘉谷的薪酬水平超过国内水平很多,而且有令人眼红的分红体系,旗下的员工为此也会非常积极的提高自己,考取农艺师证书,或者进修学历,亦是嘉谷人才库自我更新的一部分。
正是拥有这支庞大的农艺师队伍,齐政才敢保证在一两年内完成“嘉豆13号”的推广,才敢保证充分发挥“嘉豆13号”的高产潜力。
今天的齐政,注定不会谦让。
他的声音继续在会场内回荡“还凭嘉谷在东北春播区的合作社,能继续巩固高油大豆优势区的生产结构;在黄淮海夏播区的合作社,能在玉米低质低效区改种耐贫瘠的高产高油大豆品种,扩大大豆生产;在西南间套作区的合作社,能推广玉米大豆轮作或甘蔗大豆间套作,发展优质高蛋白食用大豆……”
“还凭嘉谷合作组建的大豆产业联盟内,增长到79家的大豆深加工企业,增长到四百万吨的大豆深加工能力……”
齐政几乎是一口气数了嘉谷的七八项优势,惊得众人合不拢嘴。
不期然间,会场内的气氛也发生了微妙的改变。
就连发改委主任,都悄然地点了两三次头。
农业部的卢副部长,微抬眼皮看了一眼齐政,也发出了微不可闻的叹息。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国产大豆的复兴,不过是三句话——人要出来,钱要进去,货要上架。
只有农民出来了,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