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英雄齐政将江右省的稻螟虫害来了一波“团灭”之后,留下一批研究人员摸不着头脑。看1毛2线3中文网
幼虫,好像都死了;成虫,半个都没剩;虫卵,貌似也不孵化了……
这农药的效果简直是见鬼了吧?
齐政可不管研究员们做什么猜想,在解决了稻螟虫害后,水稻生产方面的问题应该不大了,他也就将注意力放到钟华志的嘉谷商贸上去了。
嘉谷农资和嘉谷农业协调水稻种植生产,保证了粮源;嘉谷商贸就一头扎进了水稻仓储和物流的建设上。
我国好像无论是哪种资源,都存在着生产地和消费市场之间的不协调,稻米亦如此。
国内多省存在稻米消费缺口,需要从供应过剩的地区调入,譬如江右省作为早籼米主产区,其大米流向为沪市以及隔壁的江南省和岷省。
中晚籼稻品质比早籼稻要好,是南方主要的口粮。中晚籼稻农民一般除了满足自己的口粮外,剩下的基本作为商品粮出售。中晚籼稻产销区位明确,贸易流向多年来也比较稳定。
国内稻米的运输分为短途运输和跨省的长途运输,短途运输以公路包装运输为主;跨高官途运输主要是铁路运输、水铁联运、公路水路及水路方式运输,其中铁路运输为主要的运输方式。
如果说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还有一点搞头,在国内,嘉谷对铁路运输是插不上手的——当然,除了“铁老大”,也没人能插得上手了。
所以,钟华志也只能将目光先放在仓储上。
同样,在国内的粮食仓储上,也有一个不得不与之打交道的庞然大物存在——国储粮。
目前来说,我国粮食市场放开不久,本土真正称得上大型粮食企业的,也就是国粮和国储粮了。
我国大型粮食企业基本属于国有企业,在体制及运营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弊端——无论是国粮还是国储粮,都还没有完全实现粮食物流运作供应链的一体化。国储粮在粮食储备方面具有优势,但也存在管理分散,产销不能协同,各粮食仓库各自为政,不能发挥企业整体交通的特点
国储粮原本是为了“粮食安全”的目的而生。从本世纪初诞生始,这个国家的“大粮仓”就一直执行国家托市收购政策,负责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和储备,收储国家战略储备粮以及用于调节粮食市场的托市收购粮、临时储备粮。
从去年开始,国家为了解决农民“卖粮难”等问题,实行托市收购政策。执行这一政策的主体就是国储粮。
国储粮以托市价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留下战略储备粮之后,再将剩余部分以市场价格销售给各类粮食企业,粮企再向市场销售。
嘉谷要启动主粮战略,国家的政策不可忽视。针对粮食托市收购政策是好是坏,嘉谷内部还专门讨论了一次。
最后的讨论结果是,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对农民来说是好事,但对粮食企业来说,就不见得是好事了。
“托市”,顾名思义,即把粮食价格“托”起来,稳定粮食价格。
首先,托市收购政策毫无疑问会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增产。
由于托市价格高于市场价,大部分农民和粮贩子就更愿意将粮食卖给国家粮库,粮食便源源不断地进入了国储粮体系。
而在嘉谷这样的粮食企业看来,这样的托市政策无疑是干扰了市场,使价格不能反映价值。
“最初制定最低收购价,是因为市场价格比较低,为了防止谷贱伤农而制定。不过这个价格说是最低收购价,但从一开始执行就成为了市场的最高收购价,这实际上是把价格拉起来了。”王昱业习惯性地直指本质。
“虽然这样调节了市场,但是已经没有市场了。”钟华志补充道。
齐政自是最清楚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