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国家!
看来,真的能够报效国家啦!
武大当然没有骗他,确实是为了报效国家嘛,又不是说报效朝廷。
“不知庄主对治国有什么真知灼见?”武大痛饮一杯后,径直开口说道。
这让李应呆了一呆。
治国?
李应直接愣住了,他一直以来都是报国无门,连个小官都做不成,还谈什么报国。
而武大却好,直接就问治国的想法!
那啥,这人和人啊,还真是不一样的啊。
像是武大这样陛下身边的红人,看的角度与问题还真是高啊!
李应简直对武大要心怀崇拜了,这样的大角度实在让他心赞。
看来,这次真的是能够报效国家了!
李应欢喜得快要疯了,他但依旧冷静住了,沉声说道“我觉得是不是应该提高一下武人的地位?”
“哦?这又是为什么呢?”武大笑着问道。
“这个,我也说不好,但那辽国那般无耻,若是不提高武人的地位,只怕以后难以对敌!”李应本身比较倾向于武人这一边,看得也很现实。
如今,朝廷对武官的防范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只要少一冒头,不是前程尽了就是命保不住的地步。
这当然是有些难以抵御外辱的。
李应当然看得到这些。
武大笑着说道“其实也不尽然,这是与历史相对应的,要知道前朝各方面的问题,一起暴露在太祖的手上外戚问题、宦官问题、地方节度使问题……相比唐朝,我朝的制度和政策更严谨、更合理。自太祖建国开始,就有一个基本国策崇文抑武,虚外实内。”
“‘崇文抑武’好理解,就是加强文官的权力,削弱武官的权力;提高文人的待遇,压低武官的待遇。‘虚外实内’呢?就是认为对外防御可以稍微放松一些,对内防备一定要紧,要高度重视和警惕内部造反。为什么会采取这样一个策略?唐朝的‘安史之乱’是最直接的教训,本朝太祖的‘黄袍加身’则是一个内部警示。”
“所以,本朝如此,也是有原因的!”
武大侃侃而谈,听得李应如痴如醉,而扈三娘等人,也觉得武大的说法很对,看得很长远,心中的敬佩也就更深了。
有了这样的听众,再加上要收服李应,武大当然是要多说一些了。
“本朝以唐代藩镇过强为戒,削弱地方武力,加强中央集权一是把军、政、财权都收归中央;二是把内、外廷行政系统分权制衡,将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三是普遍推行科举选官制度;四是对恩荫进行严格限制。措施关键有两点一是进一步削弱相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领导和控制;二是以文官带兵,防止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
“削弱相权,加强对地方的领导和控制,主要措施是将原先的三省合为政事堂,与管军事的枢密院、管财政的三司并列,构成“二府三司”体系。政事堂知事,也就是宰相,不止一个,轮流掌印,设副相予以牵制;军政、财政、司法、监察和言路都独立于相权;从中央到地方,除了基层的县域,权力被分解成许多条块,核心权力归属中央,形成了一个由皇帝直接控制,相互制约和监督的非常复杂的官僚系统。”
“这些其实,对于国家都是好的,以文治天下,是无可奈何的权衡。相比武将,文官对于“家天下”的潜在威胁,要小得多。文官治国,也的确是政治发展的一种趋势。只不过文官治国的实践,做得太早了一些,而且周边皆是虎狼之国,咄咄逼人,不太适合这样的做法。我朝文官治国,是正确的行为,出现在错误的时间、地点上。说不定,迟早就有亡国灭家之忧啊!”
这些话语一出,李应直接惊得站起身子,连忙挥了挥手说道“所有人都下去,今天的事情谁也不准说,要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