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方代表一位肩膀上扛着星星的领导放下手中的笔记本,神色严肃说道:“各位专家描绘的图景很美好,但我们也要考虑实战需求。
未来海战的节奏会更快,对抗会更激烈,所以装备的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至关重要。
我希望未来的海军装备能实现‘自主诊断、自主修复’,在战场上减少对后勤的依赖。同时,网络安全也必须高度重视,一旦关键装备被敌方黑客入侵,后果不堪设想。”
听到这里,徐明若有所思地回应道:“领导提到的网络安全确实是个关键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研发装备时,将网络防护技术融入到每一个环节。
或许可以借鉴浩宇工业在量子通信上的研究成果,用量子加密技术为装备的‘神经系统’加上一把牢不可破的锁。”
在众人的目光中,吴浩最后一个开口。他向前倾了倾身子,目光坚定而自信:“大家说得都很全面,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补充。未来海军的发展,离不开‘跨界融合’。
我们不能只盯着传统的军事领域,要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科技前沿。
比如生物科技,我们可以研究海洋生物的特性,开发出更高效的水下航行器。
还有人工智能,未来的舰艇指挥系统或许会由AI主导,它能在瞬间分析海量数据,做出最优化的决策。”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而且,未来海军应该是‘绿色海军’。
我们在追求装备性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浩宇工业正在研发的生态友好型舰艇材料,不仅能减少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还可以实现循环利用。
我相信,只有兼顾发展与环保,我们的海军才能走得更远,才能真正实现‘让每一片海域都成为和平通途’的目标。”
吴浩的发言引发了台下一阵热烈的掌声,主持人适时总结道:“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为我们勾勒出了未来海军的宏伟蓝图。
从能源到装备,从战略到理念,每一个观点都充满智慧和远见。
接下来,我们进入进入自由讨论环节,咱们先从最实际的问题聊起。
吴总,浩宇工业的能量回收系统看似完美,但在高盐分、强腐蚀的海洋环境中,设备的维护周期能达到设计标准吗?”
吴浩身体前倾,指尖轻轻叩击着膝头的平板电脑:“问得好。我们在亚丁湾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实地测试,通过纳米级涂层技术,将核心部件的耐腐蚀性能提升了400。
不过”他突然转头看向船舶动力专家徐明,说:“这还得感谢徐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循环冷却系统,解决了高温环境下的能耗损耗问题。”
徐明推了推眼镜,笑着摆摆手说道:“别往我脸上贴金,要不是浩宇工业的超导材料,我们的冷却系统也发挥不出效果。
这就像组装精密钟表,少了任何一个零件都不行。”
他的话音刚落,台下一位学者举手提问:“请问两位,这种技术民用化的可能性有多大?咱们国家的远洋渔船队,远洋航运等等都需要降低运营成本。”
吴浩与徐明对视一眼,吴浩接过话茬:“事实上,我们已经在研发民用版本。
想象一下,未来的货轮能像鲸鱼一样,利用海水温差和洋流动能持续供电,成本能降低60以上。”
他的话引发台下一阵骚动,西方记者们急忙记录,而角落里的智库专家们开始低声估算数据。
这时,无人机专家苏晓薇突然插话:“说到民用化,我想起个有趣的事。之前有外媒说我们的无人机是‘战争工具’,但就在上个月,我们的AI算法被用来监测海洋垃圾带,效率比传统方法快了十倍。”
她调出一段视频,画面中无人机群如银色鱼群般掠过海面,